我市积极发挥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创新举措、攻坚克难,较好发挥了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上市公司“飞龙计划”取得重大进展。铜川汇能鑫能源顺利受让上市公司海越能源控股股东海越科技全部股份,标志着我市成功收购该上市公司,在培植税源、优化我市产业布局方面注入新活力。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陕西证监局举办“与资本市场同行”暨纪念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等活动,邀请上交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对澳威激光、星邑空间、摩贝供应链公司等登陆科创板给予专业指导,增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内生动力。制定《关于促进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高挂牌公司质量,新增7家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

信贷投放规模持续扩大。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10余项一揽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及改革创新政策措施,组织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等10余次专题会议,凝聚金融支持“六稳”“六保”最大合力。做好金融扶贫“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截至目前,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资金2.34亿元。完善纾困企业机制,帮助融资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截至11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11亿元、贷款余额304.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5%、13.03%。

区域金融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做实市金融服务公司,通过发起成立、股权收购等方式累计控股/参股专业子公司10余家,服务涵盖融资担保、股权投资、动产质押等,形成独有的地方金融供给体系,截至目前,累计为域内700余户(次)企业/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14亿余元。明确我市农信社改制农商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宜君县农信社改制过程中的风险资产处置等历史遗留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争取省联社资金支持,有望率先实现我市县域农商行零突破目标。

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引导产业园建设运营主体企业按时完成局部景观提升改造,园区宜商宜业软硬环境焕然一新。围绕产业园运营主体企业全方位开展金融招商,从强化监管、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支持措施。产业园一期建成后,于2020年6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入驻涉金融企业/市场主体20余家,金融产业集聚效果初现。坚持产业、资本、政策、人才紧密结合,督促产业园建设运营主体企业加快二期建设,更好完善产业园金融业态,加快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主动适应融资担保行业改革转型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协同发力,目前全市融资担保机构达到14家,总注册资本6.91亿元、同比增长115%,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全覆盖,截至11月底,全行业在保余额5.4亿元、在保户数1172户,较往年同期均创历史新高。推动成立全省第二家持牌住房置业融资担保机构。对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实施清理规范,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稳健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金融招商取得丰硕成果。成立金融产业招商专班,与深圳华胜均衡达成合作意向;组建市产投集团,围绕西安天和防务半导体产城融合及滤波器生产基地项目、陕西宇腾科技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外延片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河北航天振邦精密机械加工项目落地加紧对接;以基金为抓手,加快西安鑫垚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园区项目以及北京智星空间产业落地进度。制定《金融支持招商引资指引》《金融支持高质量招商引资的意见》等组合政策措施,精准助力招引落户我市的项目/企业尽快投产达效。

普惠金融发展亮点频现。优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工作机制。推动打造铜川市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引导银行业机构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市场主体制定金融支持方案,积极拓展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场景。织牢保险民生保障网,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依托宜君县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成功实践,紧抓全国普惠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申报一系列工作,推动建设与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普惠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体系。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扎实有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强化各区县委、政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一责任,夯实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和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的主体责任。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紧抓陈案处置,积极保障集资群众合法权益,非法集资风险总体可控。“一企一策”化解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通过“府院联动”对重点企业实施破产重整。深入推进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乱象治理,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开展金融放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