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轶事】文明乡风涵养美丽家园

文明乡风涵养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朱敏

近年来,王益区黄堡镇新村着重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营造了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党建引领,助推自治德治法治共建。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监督,建立规范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坚持民主管理,全力推行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制度,建立党员干部包抓联系困难群众工作体系,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新村党支部大力褒奖善行义举,宣传“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 好媳妇”等典型先进事迹,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农家书屋,以道德讲堂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制村道德文化墙、组建村文艺宣传队,把道德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群众展示。

生态底色,人居环境整治融入绿色画卷。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村内墙体进行了粉饰,绘制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等主题公益宣传文化墙;对村主干道排水渠加封了盖板;将生活污水并入了市政污水管网;房前屋后进行了植树绿化;实行“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新建规范化公厕3座,设立密闭式垃圾箱30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建立了村干部为管理员、稳定的环卫保洁人员、党员担任卫生监督员的“三员”管理长效机制,助推人居环境整治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道路绿化,绿地建设推进新村绿化美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开展村庄绿化,栽植迎客松、雪松等绿化树木,修建花池15个,修剪美化绿化带;建设休闲广场、文化墙、巷道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提升户内清洁能源覆盖率,完成天然气入户146户。如今的新村,绿化整治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实现了从“绿色贫困”到“美丽宜居”的新跨越。

文化生活,村民崇德向善、遵规守纪意识提升。新村在村内醒目位置设置善行义举榜,弘扬凡人善举,激发社会正能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制定新村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在村委会周边设置专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制作宣传牌、文化墙,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村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村上开展有组织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举办4次以上,群众自发组织的比赛及中老年健身操每年都在200场次左右。用好用活农家书屋,根据农村阶段性工作要点,及时更新图书种类,增加数量,配备了专人负责管理图书设备,开展“月读一本书”活动,要求村民在农家书屋每月借阅一本书,提高大家文化水平。打造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一个,大大方便了村民就医。文化墙、阅报栏、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孝老爱亲,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氛围浓厚。成功举办孝老爱亲重阳活动,并对村内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致富带头人和诚信好人进行了表彰。每年对新村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发放羽绒服、烧水壶等礼物;市包村部门和村上文艺团队采取独唱、小品、秦腔、舞蹈等文艺演出的方式,给老人们送上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年年邀请市康德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开展查体义诊和卫生健康宣传咨询服务活动,进一步关爱了老年朋友的身心健康;邀请市区书画协会会员,为老年人和村民群众义写赠送书画作品,营造了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文化大院,一院一特色融入和贴近群众。新村以振兴乡村文化为使命担当,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基因,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发展乡村本土文化,探索和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组建由25名村乡贤、文化能人构成的新村乡村文化理事会,建成新村舞狮传习所、秦腔剧社、书画艺术社、锣鼓社、3个舞蹈坊“一院一特色”的乡村文化大院。广大群众的文化热情、文化意愿得到很好的组织引导,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