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年”

童年之“年”

刘辉

新一年的春节快到了,每当此时我都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过春节时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在寒风的吹拂下来临时,大人们便开始拿着为数不多的油票、布票、肉票,排着长龙采办年货。此时,最高兴的莫过于我们这些孩子啦。“过年”对于吃惯了玉米、杂粮的孩子来说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炮放。

在经过了祭灶、扫房子、炸果子、蒸年馍、贴对子的忙碌和期盼之后,“年”终于来了。

年三十,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大年初一,孩子们早早地换上了新衣服,在给长辈们道完吉祥之后,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冲到门外去,和小朋友比谁的新衣服漂亮,谁挣得压岁钱多。

此时屋外,那场像是特意为新年准备的大雪已开始飘飘扬扬地下了起来,漫天飞舞、无拘无束。女孩子们一个个高兴地又是蹦又是跳;男孩子们则开始放炮了。那时的孩子放炮可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大气,几千头的炮一口气就放完了。而是把整编炮拆成零炮,一个一个单放。这样才可以充分体会放炮的乐趣,过足炮瘾。在放完响炮之后便开始放花炮,什么大地开花、魔术弹、窜天猴、地老鼠……把冰雪笼罩的冬夜照得一片通红,十分壮观。

那时候过年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走亲戚拜年了。那年月物资不是很丰富,人也不是很有钱,所以走亲戚(包括朋友)时拿的东西并不多。去主要亲戚家一般是四样礼,主要是点心、罐头之类;其他亲戚是两样礼。记得有一次我跟爸爸去一个亲戚家,只拿了两包点心,坐公交车去。由于车上人太多了,到亲戚家时,那两包点心都挤成渣渣了。那时亲戚拿来的东西一般都舍不得吃,而是到别人家拜年时,再拿给别人。你来我家,我去你家,拿来的东西倒来倒去,一不留神就把你来我家拿的东西又给你拿回去了。

过年对小孩来说,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打灯笼了。刚过初五,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出各式各样的灯笼。这些灯笼,有的是买的,更多的是自己做的,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大家一边打着灯笼一边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在一个破搪瓷缸子里点上一根半截蜡烛,就是一个简单的“土灯笼”,他们故意用自己的土灯笼去撞女孩子们的花灯笼,弄得那些灯笼被撞着火的女孩子们哇哇大哭,不得不提前回家睡觉。那些胆子大的男孩子们则在一个一拃长的糠萝卜上挖一个小坑,填上蘸满废机油的棉纱,点燃之后当火把用,去钻防空洞,非常刺激……

小时候过年的习俗也有很多。光说在氛围营造上就有: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贴窗花,贴年画,这些装饰品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雅俗共赏。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还有踩高跷、跑旱船、观彩车、赏花灯等众多热闹的活动。在农村还有庙会等十分热闹的活动。

现在的春节和过去不大一样了,但是幸福的滋味是一样。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滋味呢,我想只能让现在的小孩子将来去回忆了。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