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铜川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铜川

本报记者 段海洲

在开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中,我市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为遵循理念,耀州区秀房河薛家寨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遵循“原生态、重保护、少改造”的原则,采用先进的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因地制宜采取水系梳理、地形重塑、植物配置、景观营造等管理和技术工程手段,通过生态驳岸、人工湿地、生态拦截、雨水管理等污染控制手段与净化措施,点、线、面修复叠加,多维度、立体式推进,有效解决了秀房河潜在的内、外源污染问题,使河道水质、防洪减灾、生态景观等得到全面提升,区域内标准生态水源涵养功能提升30%以上,生物多样性提高35%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9%,真正实现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和水经济”“六位一体”的统一,构造了一幅现实版的“溪山行旅图”。 通讯员 黄利摄

王家河流域综合整治PPP项目:昔日的城市黑臭水体变成了岸清水绿的山水公园。

秀房河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秋水共长天一色,图为2020年11月22日的玉皇阁水库即景。本报记者 张创摄

漆水河黄堡段经过治理环境宜人 本报记者 张创摄

陕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是黄土高原—川滇国家级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最典型、水土流失最严重、水资源最匮乏、气候变化最敏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对保护黄河下游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铜川全境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分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由于长期农业开垦和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开发,加之城市扩张,造成森林植被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养分整体下降,废弃矿山问题突出,与区域内长期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等问题叠加,造成全市范围整体的生态环境脆弱化,因此,铜川开展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是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黄土高原的整体生态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修编的《陕西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修复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年)》,我市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共涉及35个项目,四年计划总投资47.32亿元,统筹整合水保、林业类项目23个。截至目前,试点累计完成投资44.41亿元。35个全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中,5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30个项目完成初步验收。

在开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对全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深远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治理模式、加强工作措施,综合运用各类政策,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的铜川模式和经验,获得多项肯定。2017、2018和2019连续三年在省级年度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对我市利用PPP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肯定;2019年11月,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三年总体绩效评价中,铜川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获优秀格次;《人民日报》《中国财经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中省主流媒体对铜川市秀房河、一二三道沟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行报道,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及省级有关部门介绍下,先后有9个省市共10批次人员前来考察学习。

高位推动,建立高效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市财政局设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四统一,由“九龙治水”变为“一个漏斗向下”,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加强机制建设,加大推进力度,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及问题。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制度保障,先后制定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专项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了《关于建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月报月考核制度和项目变化报备动态监管制度的通知》,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强化监督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季度督查制度,建立健全量化考核制度,加快项目推进。

多措并举,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生态保护修复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预算安排。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按照“来源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实施主体不变和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原则,对国土、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关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财政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土地整治结合,通过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资金短缺问题,仅耀州区一二三道沟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及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即新增800余亩耕地指标,预计实现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大胆创新,构建先进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寻求生态保护修复管理新模式,取得多项在全国全省具有首创意义的管理成果。规划引领,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新途径。在全国率先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规划编制,落实“定位、定界、定量、定效”的“四定”内容,探索建立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强化项目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设计双审,严格项目落地把关。在项目初步设计评审阶段,严格项目落地把关,在传统初步设计审查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合规性和符合性评审要求,通过专家对项目的政策相符性、理念正确性、技术路线合理性、绩效目标一致性进行评价,有力保证了项目不跑偏,设计不乱来,目标不落空。建立共享平台,推进智慧管理。开展了铜川市河湖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铜川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和铜川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跨境断面水量自动监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避让与治理等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之间数据共享与交换,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大数据资产一本帐、一体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绩效管理、生态保护与治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科技支撑,打造科学修复范式。坚持生态修复科技先行,创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推动重大科研项目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加快新技术在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的转换应用,促进形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土高原一体化保护修复经验模式,发挥了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加大力度,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为解决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筹措困难问题,我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市场化、公司化融资模式,创新性地把PPP模式与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相结合,通过对项目的融合优化、策划包装,构建“PPP+山水林田湖+景观提升”的治理格局、“PPP+山水林田湖+产业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投融建管维”一体化治理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生态修复企业投资参与我市项目建设,全市实施的35个子项目中有9个采用PPP模式,占项目总数的26%,撬动社会资本5.85亿元,极大程度缓解了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困难问题,并建立起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护体系。

【记者手记】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初,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复陕西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份,将铜川纳入陕西省南部示范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各项试点工作,为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铜川正在变为现实。一是自然灾害隐患不断降低。通过实施雨洪调剂工程和水源涵养工程,新增雨洪调剂能力1114万立方米/年,区域内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石川河流域的河道径流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得到改善,洪涝自然灾害对流域的生产生活威胁大为减少。二是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试点以来,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不断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黄土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渐筑牢。通过实施坡顶造林、坡面田间防护和沟道治理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920.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能力大大增强;9.94万亩封山育林、13.93万亩水保林和经果林、4.05万亩水源涵养林建设及9.31万亩林草地改良,使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3.02%,林分质量和结构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沮河上游湿地、赵氏河湿地、石川河等湿地得到保护修复,水体自净化能力不断增强。三是有力助推扶贫攻坚全面胜利。我市围绕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立完善了以生态保护促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体系,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拓宽了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四是产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通过试点,铜川市完成造林封育35.23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实施梯田改造工程2.65万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15万亩,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997万公斤/年,有力保证了区域粮食安全。五是人文社会效益日渐显现。实现了农村村舍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清洁用水全面保障,生产用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铜川城乡一体化和绿色城镇化进程。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