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社区小“托班”汇聚大能量

社区小“托班”汇聚大能量

通讯员 井琳琪

寒冷的冬日,走进金山水岸社区服务楼,温暖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楼道。这是印台团区委助力异地搬迁社区治理“四点半课堂”的最后一节课,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用毛笔写下一张张祝福的对联,为“四点半课堂”画上句号。

“去年我和孩子她爸都在社区工厂上班,孩子放学早,没地方去,只能在小区里自己玩。自从今年团区委在小区开设了校外辅导课,孩子每天回来都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展示学到的东西,还当上了临时小班长,老师也夸孩子进步快、变化大。”提起“四点半课堂”,王安福的妈妈开心地说。

金山水岸小区是印台区移民搬迁安置点,这里有五十余名贫困儿童,他们的父母有的在外地打工,路途遥远常年回不了家;有的在附近的社区工厂工作,不能按时接送看管孩子。尤其是每周五学校提前放学和孩子父母下班之间的“真空”时间成了社区搬迁后续治理的痛点之一。为了孩子们能够安全、愉快地度过课外“真空”时间,印台团区委于2020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四点半课堂”活动项目,开办社区小“托班”。

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青年力量

“一听说要开设校外小课堂,家长们的积极性很高,第一时间就有20多个孩子报名。”但授课的志愿者们并不是专业人才或老师,只能进行简单的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如何让孩子们得到更专业的辅导,激发留守儿童参与课堂的热情,为移民搬迁留守儿童课外教育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印台团区委一班人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四点半课堂”试点过程中,印台团区委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时,团区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对行业部门青年人才资源的整合,印发《关于建立印台区青年人才信息库的通知》,经过层层选拔、考察和最后公示,最终组建了一支以专业课教师、实用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才队伍。“四点半课堂”作为青年人才参与实践的阵地,为青年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载体,引导广大青年人才在回报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做贡献、长才干、品社会。“青年人才信息库”作为“四点半课堂”的师资库,保障了小托班的规范化、专业化运营。

课程设置科学,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小区的孩子多为建档立卡贫困儿童,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顺金社区党委书记王峰说,结合家长们的建议,“四点半课堂”以家长和儿童实际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切合实际,内容丰富多样,将平日里孩子们触摸不到的东西、感受不到的信息、接触较少的知识,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传授,使孩子们学到正确的人生道理、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的科学原理,激励孩子们树立科学理想。印台团区委通过积极搭建志愿服务认领平台,制作了一份囊括红色教育、安全自护、天文、自然、科技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私人定制版”课程表,并贴在“四点半课堂”教室门口。

短短三个月,孩子们在青年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全会精神,制作小小机器人,认识动植物多样性……丰富有趣的课程让孩子们乐不思蜀,课堂人数也从最开始的20余名逐渐增加到40余名。

试点“官方带娃”,解决后顾之忧

1976年出生的肖凤梅是移民搬迁安置到顺金社区的居民,社区工厂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让她移有所居、居有所业。肖凤梅的孩子在附近的频阳逸夫小学上学,“没时间照顾孩子”便成了肖凤梅心里的一个疙瘩。“政府开办社区托管真好,孩子的安全和学习都不用我担心了,这真是解决我的大问题了!”肖凤梅高兴地说。

“四点半课堂”除了科学设置特色课程外,还招募了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课业辅导,解决了大多数双职工家庭“没时间管”“没能力教”的问题;“官方带娃”在丰富孩子们课外生活、解决家长们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真正让移民搬迁群众实现了“居有所乐”。

近年来,印台团区委始终将易地搬迁社区治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探索以“四点半课堂”为活动阵地,汇聚全区优秀青年资源加入志愿者团队,助力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提升社区治理青年组织覆盖率,进一步引导团组织和青年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时,“四点半课堂”为社区贫困和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暖、专业的学习场所,引导孩子爱党爱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