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庄的传说

张保国 

宜君县哭泉镇有一个名为“皇姑庄”的村子,之所以名为“皇姑庄”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传说。 

话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长达8年之久“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安禄山兵至潼关,玄宗李隆基闻信后,带领贵妃杨玉环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的护送下,放弃长安,向四川逃去。 

没有被玄宗带走的嫔妃、宫女乱作一团,四处躲藏,慌不择路。传说,有一位祖籍陕北的皇妃,人称米妃。她13岁入宫,进宫八年,未曾出过长安城,更没有回过家。离家时因年幼,只知家在长安北,因而,趁着黑夜,看着星星向北逃去。但她身怀龙胎,已9月有余,哪里经得起颠簸?出长安城时,随身宫女还有些财物,便雇佣了一辆马车,一路往北。谁知出同官后,全是大山,加之已身无分文,于是便弃车行走。因害怕沿路查档,未走官道,顺山路,每日行走不过二、三十里。 

这一日,行走至哭泉村西,今皇姑庄沟里时,米妃实在走不动了,便停下歇息。宫女从沟底取来半碗泉水,米妃刚喝下,便觉腹中疼痛难忍。“不好,莫不是要生了。”宫女说。米妃让宫女寻找一户人家住下。宫女看看四周,说“这荒山野外,杂草丛生,树木遮天,哪有什么人家!”话毕,宫女发现离她五、六十步远的地方有一山洞。宫女扶起米妃进了山洞,又拾了些柴禾,生起火来。又找了些细软柴草,让米妃躺下。当晚,米妃就在这山洞里生下了一个女娃。 

白天,宫女出山洞,到哭泉村,用随身穿的衣服换些米、面、馍等吃的,又到山沟取来泉水烧开,供米妃吃喝。晚上,便燃起篝火。一防狼虫虎豹,二来取暖。有时实在没办法,就在山上采些野果勉强糊口。因无营养,奶水不够,宫女便到哭泉村讨要一些面汤,或小米稀饭、玉米面糊糊,让婴儿喝下,就这样勉强支撑了三个月。待米妃有些力气能行走时,探听到安禄山已退出长安城,唐肃宗即位。于是,宫女怀抱女婴与米妃顺官道直奔长安而去。 

因为此山洞出生了皇帝的女儿,后人就称此山洞为“皇姑洞”。百年后,山外逃荒的李姓人家来到此地,听说这里出生了一位皇姑,认为是风水宝地,便在此地搭棚盖舍,住了下来,并以皇姑在此出生而取名“皇姑庄”。皇姑庄自李姓人后,有搬来的,又有迁走的,没有常住户。现今村民大多来自陕西山阳、商县、安徽涡阳、溪西及河南等地。 

为了进一步考证皇姑洞,2017年4月14日,笔者一行3人来到了皇姑庄、皇姑洞。皇姑庄村村民,早年间按地形,分别居住在地名为坪里、湾里、沟里三个地方。皇姑洞地处沟里,这里原有住户8-10户,2000年前后,全部迁到坪里、湾里,现仅留有部分土木结构瓦房、石板房等遗迹。 

站在皇姑洞,遥望四周,风景如画。松柏青翠,花漫山坡,蓝天白云,鸟语蝶飞,让人心旷神怡。此处三面山坡,一面出口,沟背靠哭泉梁,沟口对着刘家河,其地形如同“簸箕”状。皇姑洞位于西坡岩下,分左、右二洞。左洞宽约7米,高5米,深6米;右洞宽约3米,高3米,深4米。据村民讲,左洞原较深,可通往洞顶(20-30米);右洞可顺西山坡通至坡头(北)出口,长约500米。20世纪60、70年代时,村民进去过,现今由于山体变化、塌方等原因,再无人进去。洞顶生长着一种村民称之位为牛筋树的树木(树身弯弯曲曲,如同牛筋)。距离皇姑洞正东方向,约200米处的一小山丘上,曾建有一座皇姑庙。此庙现已不存,但遗址尚在。庙坐南向北,宽4米,深8米。庙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水沟,在庙前交汇。据村中老人讲,此地形人称二龙戏水,又称莲花座。遗址仍留有瓦砾,传说此庙建于明,重修于民国,毁于“文革”时期。 

皇姑洞,一直以来有人居住,最后一户居住者为陈姓。新中国成立后,陈姓人家由陕西山阳迁来,1970年左右,全家又迁回原籍。村民们说,此人很有学识,在此生有2男1女,也不知何故来此,更不知为何搬走。洞中至今还存有锅台、土坑及石匠凿的石槽等痕迹。洞前约10米处建有三间土木结构瓦房,传说房主人在此居住,一到晚上就能听见婴儿啼哭声、铲锅声和风箱声,故而早早地搬走了。在陈姓人家以前,一对吴姓老年夫妇居住在此,97岁才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