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小江南的前世今生

宜君小江南的前世今生  

 张建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君山岔川道,和别处的川道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的玉米、小麦、大豆、高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里的人,基本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原属四川的云阳县、开县、万县、达县等地迁徙而来。遗传基因的作用和思念故土的情结,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家乡话。入乡随俗的礼仪和恭谨谦让的品德,又让他们的后代学会了当地的方言文化,使他们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很友好地融合在一起。到如今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祖籍四川的宜君人。 

他们从四川迁徙至此以后,因为生活习性离不开大米,他们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一䦆、一锨、一筐、一担地堆起了一道道田埂,围起了一块块水田,在山岔的旱作川地上种起了水稻。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如今的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堪想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种出的水稻,味道醇香,声誉远扬。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和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山岔川的稻田也与时俱进地有了一定的规模。整条川道平坦略低的地块都是稻田。春季,插秧之前的田块,在阳光下闪着粼粼的波光,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新的孕育。夏季,一块块的秧苗,碧绿芳香,阳光下有蜻蜓翩翩,月色里有蛙鸣悠扬。一派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象。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只是处于能吃饱饭的状态,经济还不宽裕,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兴趣去发现、去欣赏、去打理、去分享这种存在于自然田园里的美丽风光。 

随后几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推进,个别地方和某些行业的掠夺式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山岔川的人们抗不住了,水稻水稻,没有水怎么成稻?加之,玉米的产值和效益也高于水稻,种植和管理也比水稻方便。务实的山岔川的人们,无奈地逐渐选择了放弃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稻田,几年间让刚刚有了模样的鱼米之乡荡然无存! 

当时代的脚步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丰衣足食、家业兴旺的人们,不知不觉在心里感觉到了一种挥之不去的缺憾:买来的大米,总是吃不出当年山岔大米的味道。思来想去的人们意识到,山岔川独一无二的土质和水质,是山岔大米独特、醇香的必然因素,有此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怎能不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二零一六年春,前庄子组的陈家齐,心里想着当年山岔大米的味道,耳里听着人们对山岔大米的赞赏,眼里看着当前市场消费的走向。再也按捺不住压在心里的那种冲动,大胆地甩开膀子,开发种植了十二亩水稻。秋季收获后,六千斤大米被抢购一空。二零一七年,他们的大米卖到十五元一斤。二零一八年,面积扩大到一百二十亩,价格攀升到二十元一斤,仍然是供不应求。二零一九年,在彭镇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将稻田面积扩大到六百亩。 

三四年时间,面积从十二亩扩大到六百亩!这不是仓促,也不是冒失。这是惠农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结果。这是生活富裕的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需要。是“绿享种植专业合作社”具有明智和远见的准确选择! 

六百亩稻田,自豪地躺在山岔川的平坦开阔处,潇洒地告诉富裕起来的人们:当年的小江南又回来了!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县农业农村局和县作家协会,联合组织了在山岔川的“大美宜君振兴乡村”采风活动。这天,天空的太阳,似乎感觉到了采风人员情绪的高涨,不甘寂寞地拼命展现它火热的一面,偏有轻风和它做对,不时地来回吹动,让我们在燥热的田间通道上也能感到惬意的凉爽。天空湛蓝湛蓝的,白云似乎觉得天空蓝的太单调,一片又一片地飘来飘去,把天空点缀得更加美丽。两旁起伏延绵的青山,青葱翠绿,展现着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六百亩稻田,平铺在东西两山的川道之间,与山相依,与村相连,与溪水相容,与日月相伴。放眼眺望,碧绿一片,与这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延绵的青山、柔和的轻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一尺来高的秧苗,一行行整齐均匀,笔直端挺,看着就让人精神抖擞。静静地矗立于水中,自身的生长加上光照的催发,敞开了散发出浓郁的清香,不由得令人用心地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尽情地让身心享受着通透的清爽和飘逸。 

偌大一片稻田,被田埂和生产路隔成大小不一的方块,有几个调节稻田旱涝的鱼池,画龙点睛般镶嵌在稻田之中,让稻田的景色更加和谐优美。有喜垂钓者坐在边上,面对微波荡漾的水面,虔诚的盯着垂直在水面的鱼漂,等待着享受那种鱼儿咬钩之后双手抖杆的兴奋。那种兴奋是成功的兴奋,是收获的兴奋,是可以友好地、无私地分享给旁观者的一种动情喜悦的兴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漫步在田埂上,看着满眼的碧绿,嗅着扑鼻的清香,远近观望,没有一处位置显得多余,没有一种颜色显得单调。不由得让人陶醉于这天造人设的自然美景之中,几乎忘记了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 

回头想想,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和条件,让他们忍痛放弃了水稻种植,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今,国家、农村、各行各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追求的再也不是怎样吃饱的问题,而是吃什么好的问题。独居风味的山岔大米,自然而然地随着时代的节奏重新返回了人们的餐桌。 

山岔大米,在山岔川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在勤劳淳朴的山岔人民的呵护下,依靠原有的美誉和“绿享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开发推广,必然将向不止于宜君的人民,展示它更加源远醇香的巨大魅力。也将给宜君的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呈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为宜君的经济建设,增添一笔绚丽多姿的色彩!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宜君的小江南,愿你和宜君人民一道,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