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打造公共文化亮点助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新区科学部署、统筹规划、精准发力,取得丰硕成果,亮点纷呈。

在3年的创建过程中,新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供给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亮点,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立和完善了组织保障体系、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投入保障体系、建立队伍保障体系四大保障体系,从组织、政策、资金、队伍上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建设和改造了一批覆盖城乡的文化基础设施。按照统一标识、设备配置、服务标准,建成了街道综合文化站3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39个,建成率达到93.3%。同时全范围开展“一心多点”,通过3年的创建,全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打造和形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文化服务品牌,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开展多类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祥和、欢乐的文化氛围,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年年有演出”的常态化、长效化。培育和发展了一批高素质的文化服务队伍。按照“文化专干+文化志愿者+文化队伍”的组建模式,发展文化志愿者523人,培育文化队伍130支,获得市、区级优秀文艺团队26支,优秀文化志愿者20名,实现了村(社区)有队伍、有场地、有设备、有活动、有保障。 

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有图有影”。新区以创建为抓手,以文化惠民、群众满意为根本,着力营造“有声有色有图有影”的浓厚舆论氛围,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示范区创建和《保障法》宣传工作,让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调动全区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大大提升了《保障法》的知晓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方案》,并力抓落实。阵地宣传声势浩大。制作《保障法》和创建宣传展板300余块、横幅500余条,在高速路出口设置大型广告牌5块,辖区内的沿街企事业单位利用户外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创建宣传标语2000余条,发放宣传彩页2万余册;网络媒体宣传反应敏捷、跟进迅速。开辟了网络文创专栏,及时更新创建讯息,在“新区新闻”片头插播创建宣传标语,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创建动态信息,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创建工作宣传主力军作用,使创建工作有声音有图像、丰富多彩。日常宣传机动灵活。定制有创建和保障法宣传内容的纸杯、抽纸、扇子等小物品,为辖区群众免费发放,同时,在文化惠民演出时为群众免费提供,大幅提升了创建知晓率。信息宣传规范准确。依据简报管理制度,印发创建工作简报15期,落实信息报送任务,引入激励机制,兑现稿酬,调动成员单位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报刊宣传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在新区管委会网站、铜川日报、陕西省光明网乃至国家级网站发布创建工作动态70余条,扩大了新区创建工作的对外影响力。活动宣传有的放矢、雅俗共赏。通过惠民演出进基层,编排演出有关创建工作的节目、创建知识100问,举办创建知识竞赛,开办创建知识早读班等方式,使宣传工作更接地气、效果更佳。 

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有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着力打造了“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通过加强广播站阵地建设、壮大广播员队伍、丰富播报内容形式、打造特色栏目、强化组织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的方式逐步完善服务模式。以区级文化部门、各街道办为农村广播站建设的指导和综合管理部门,全力整合辖区文化队伍资源,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属于各村的高水平播音员队伍。目前,新区30%的村已推广了“百事大家播”服务模式,运行稳定,正持续在全区推广。 

效能创新破解突出问题。实施“7+x”功能升级策略。结合文化发展现状,制定了《新区街道文化站效能提升实施方案》,围绕“7+x”标准,对坡头文化站进行了提升改造,同时配发了文化器材,充实功能室,吸纳辖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充实文化队伍力量,将坡头锦华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坡头桥头公园纳入坡头文化站室外活动场地,进一步整合辖区文化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供更加宽敞便利的活动环境,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正阳路街道办事处、咸丰路街道办事处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设置了街道文化站,打造了10分钟文化圈。正阳路街道办在沮河社区开辟专区,对照建设标准,设置了正阳路街道文化站,明确了各类功能室大型室内及室外活动广场,同时还设立了司法调解室、妇女之家、书法室、青春驿站等新型服务场所,充实了文化站基础设施,提升街道文化站服务效能。咸丰路街道办在新区金谟影院划分专区,整合资源,设置了文化站服务点,在保障“7+x”的基础功能设置上,利用影院的高科技、数字化设备,设立能容纳300余人的大型多功能厅、辅导培训室,为文化工作提供更高端的服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推广“一心多点”“并村留室”模式。进一步整合辖区文化资源,构筑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吸纳周边各类文化人才、文化类社会组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服务点,形成“一个中心+多个站点”的点面相补、辐射衔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因地制宜、均衡配置、经济适用的原则,坚持“并村留室”,将合并前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重整利用,将闲置资源重新带上群众娱乐的舞台,“变废为宝”,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公共文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截至目前,新区90%的文化服务点已完成推广,极大弥补了公共文化资源缺口,实现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通讯员 何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