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象,来路可追 ——回忆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我曾在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工作过,那里原来叫铜川市中心文化馆,再往前,铜川未改市时,叫铜川县文化馆。“文革”中有一段时间和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合并,还叫过一阵铜川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叙述铜川当代的文化历史,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巨大存在。 

铜川文化馆成立于1953年,从最初单一的文化教育伊始,到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文物图书、电影幻灯等门类一应俱全,走了大约二十多年。这种架构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参与铜川的文化活动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期正式到群众艺术馆工作。那个时候,许多老同志都还在,他们常常回忆曾经的岁月。 

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文化馆的任务主要是以文艺的形式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那时,老同志下乡放电影,编排小节目,图书借阅、文物调查、辅导工农兵群众业余演出和创作;怀着对祖国未来美好的憧憬,人人激情高涨,尽职尽责,忙得不亦说乎。有一段时间,文化馆的业务人员还被抽调出来,参与了各种各样的下乡工作队,如合作化、大跃进、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等一类。大家回忆,那个时候工作没有八小时这一说,废寝忘食、连轴转是常态。晚上睡得正香,有人报告,哪地方挖墓或者动土发现文物了,爬起身就走;哪个厂矿企业或者乡镇农村有个业余文艺骨干,常常跋涉几十里去联系;下乡了,就和老百姓滚一个炕上,几个月洗不上澡或者生了虱子是常有的事。繁忙的工作后面,大家也未忘记文化工作者的本分。除个人创作学习,努力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外,还搜集整理了铜川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绘画等。铜川民间文化的家底,就是这个时期摸清的。它的发展流向、审美观念、欣赏习俗等,就是这个时期被提升到理论高度。 

铜川市第一份文艺杂志《铜川文艺》就是这个时期创办的,它使铜川以外的广大区域第一次窥见铜川文艺创作的整体面貌。铜川各个文艺门类的归拢、整合是这个时期完成的;铜川文化人的精气神,也是这个时期培育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最辉煌的时期。彼时,文革结束,群众文化工作的主旨要务逐渐廓清,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正式更名如斯,组织、辅导、创作、研究工作也步入正轨。这个时期,铜川市群众艺术馆人员扩编,业务力量增强,承担了铜川市许多大型文化活动,诸如煤城歌会、一年一度的春节、十五元宵社火灯会以及各类市级大型文艺演出等。这类活动耗时长,铺排面宽,涵盖了群众艺术馆工作的所有职能,因此,堪称群众文化工作的集大成者。 

这个时期,铜川还没有文联以及各文艺家协会,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承担了铜川所有文艺创作繁荣的促进工作,各种文艺培训、辅导、展览、演出层出不穷。许多文艺大家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人,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和铜川建立了广泛而绵长的联系;《铜川文艺》在团结业余作者、推出新人、推出作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铜川的文学队伍,由此形成、发展乃至壮大;铜川的小戏、小品、故事在陕西省崭露头角,曾被誉为陕西省戏剧曲艺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铜川的美术创作在这个时期显现出强大的力量,其厚度和高度至今仍难以逾越。铜川馆的艺术档案工作被陕西省文化厅树为样板,这份殊荣在全省各市群众艺术馆中唯此一家。 

这个时期,城市在发展,铜川的文化事业在发展,态势所然,水到渠成。在铜川群众艺术馆图书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铜川市图书馆;在文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化局的文物办公室,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市政府又设立了文物旅游局,又有了耀州窑遗址保护厅、耀州窑博物馆等。八十年代我到馆工作时,库房还有历年搜集保存的陶瓷等物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以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的业务干部搭建支架,成立了铜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继而,又成立了铜川市作家协会、铜川市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成立的铜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筹备小组,就设在铜川市群众艺术馆,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铜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陆陆续续成立的铜川市音乐家协会、铜川市舞蹈家协会、铜川市曲艺家协会等,也是以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的业务干部为主搭建支架。 

来路可追,寻根溯源,可以这样说,铜川市的文艺河流,几乎都是从铜川市群众艺术馆流出的;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的发展史,相当于铜川当代文化的发展史。几十年里,铜川市群众艺术馆为铜川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产,这种积累,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的主要是群众艺术馆自身的业务干部和历次文化活动中发现、培养的业余文化骨干,许多名传省内外的作家、艺术家也是从这里走出的,还有大批的文化资料,典章制度、经验体系等。精神的传承更为宝贵,如文化活动中的团队精神,许多业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还有注重对人的发现,培养的伯乐精神,这是对历史、对事业的高度负责。 

我以这个单位自豪。 

它仍在路上。 

近年来,以“唱响铜川”为主题的广场群众文化以及“舞动铜川”为主题的城乡广场舞学教活动等一时火爆,这俨然是一道靓丽的新文化风景线。还有创建公共文化城市过程中衍生或辐射开来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等。 

路是宽阔的,远方之远,在于无可限量。 

昨日之象,今日之骄,明日之魂。(刘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