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青山、古槐、果园、溪流……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陶醉;黄橙橙的玉米堆满谷仓、绿色的蔬果欣欣向荣令人欣喜……这是记者在宜君县棋盘镇看到的一个个镜头,而这也是宜君县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

近年来,宜君县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在各村建设垃圾收集房,构建起户分类收集、村清运、乡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农村清洁工程取得明显实效。此外,该县还积极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花草,绿化庭院,打造良好的村容村貌。在着力扮靓乡村的同时,宜君县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坚持“大户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参与”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苹果、核桃、地膜玉米、绿色蔬果等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的特色富民产业基地,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人居环境建设使乡村公共文化更加繁荣

宜君县抓住“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的有利契机,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在每个美丽乡村都配套建成高标准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图书室、阅览室、村委会活动室等,安装健身器材,配备文化娱乐设施。有条件的村还成立了舞蹈队、秦腔自乐班、秧歌队等,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邻里团结互助,新时期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悄然形成。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一些旅游基础较好的村还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超市、公共卫生间等,配套建设了村级幸福院、卫生室,解决了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和村民看病就医的难题,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幸福家园。

人居环境建设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宜君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倒逼功能,促进一、二、三产有机协调,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实施玉米高产创建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大特色优势农作物的发展和培育力度,宜君核桃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宜君苹果多次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宜君玉米”成为全省首个“国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榆舍、雷声、兴市等村推广地膜马铃薯、红薯1000余亩,在南古、马庄、杨塬等村种植中药材2230亩,在焦寨、牛家庄等村发展水产养殖105亩,恢复种植水稻、糜子、高粱等特色作物3000余亩。同时,深化“旅游+”发展理念,重点打造避暑养生、战国长城、唐风梵韵、宜君梯田、云梦仙境、福地养生、洛河风情7个体验区。目前,“一心一轴两翼七区多点”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如今,各村除了发展苹果、核桃、玉米产业外,都乘借美丽乡村的东风,发展民宿经济、农家乐、特色种养殖等新产业。通过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相互支撑,打造出一个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建设使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乡村美不美,不光要看“面子”,更要注重品质和内涵的提升。宜君县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注重群众文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做好“面子”、做强“里子”、做厚“底子”,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各村都设立了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定期举办剪纸、绘画、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班,组织开展“和美家庭”“道德模范”“十大孝子”“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并将活动评比结果作为评选不同层级美丽乡村的重要依据,促使村民整体文明素养提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的契机,在该县广泛开展“建设秀美山城,争做文明市民”活动,让美丽乡村不但美丽,而且更加幸福和谐。

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宜君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精品村10个,2014、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铜川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县”。今后,该县将继续按照建设“秀美山城、优美小镇、美丽乡村”的思路,每年按照25%的比例,启动实施1个市级示范片区和30个左右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计划通过4—5年努力,完成全县117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全覆盖。“十三五”期末,建成2个3A级以上美丽乡村景区,该县60%以上的村达到“村美人富”的目标,40%的村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逐步向村美景新、业盛人和的美丽宜居乡村迈进,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本报记者 刘晓帆 通讯员 周培生 张敏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