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值得注意的“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潮湿、最闷热的日子,人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倦怠乏力、烦躁失眠等种种不适。不过中医有句话叫做“热在三伏,养生也在三伏”,如果能在季节排毒,可谓是最佳时机。在饮食调养上,还可注意清暑祛火、多酸多甘等原则,以舒适度夏。另外,不宜过分强调“夏练三伏”,酷暑锻炼还应讲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三伏天需防范空调病

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这个季节出汗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湿毒排出体外,以调节阴阳平衡。过分贪凉,长时间吹空调,或依赖冰镇食品的人,很容易导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时间一久,头晕、恶心、乏力、身重、疼痛,严重者咳嗽、流涕、畏寒发热等“空调病”症状,就会接踵而至。

长期在空调房里工作生活的人们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不要正对着空调的出风口。刚进入有空调的房间时,应多加一件衣物,让身体渐渐适应室内温度后,再考虑脱下。可在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上午九十点钟,用揉按的手法按摩大椎、风池、曲池、合谷等穴位。

对于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工作生活的人,最好是在清晨或者晚饭后外出散步或慢跑20分钟,至通体微微出汗,可消除白天空调所致之风寒。

三伏天适合的运动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适用范围比较窄,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是很提倡。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经常大汗淋漓会有损心气。夏季本该是养护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汗液过分外泄则会导致人体阳气过度耗损。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当然,这个时节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下降。应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充实而健康。

饮食遵循四大原则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和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有利于补充营养。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

三伏天在饮食上主要遵循四个原则: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这期间很多人都表现出来周身倦怠、食欲不振,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姜。常言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生姜可以温脾阳、散寒湿,和中发表,也是防暑祛湿、散寒解表的良药。每天早晨吃两片生姜(也可用醋泡上五六天后食用),逐渐湿盛体质就会有所改变,还可常喝荷叶茶,吃薏米粥等。在沿海城市,三伏天也叫桑拿天,整天湿气笼罩,应常吃些新鲜瓜果、蔬菜、瘦肉、淡水鱼虾、豆制品等清热利湿,少吃煎炸或过咸过辣的食品。还可喝绿豆粥、红小豆粥、粳米、糯米粥等,这样才能解暑祛湿,驱除体内的湿气,保持身体的平衡。

冬病夏治有讲究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等。(本报记者 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