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雨访义兴——区作协“文化之旅”义兴村采风活动有感

其实,对义兴村也不算陌生,之前带孩子郊游时也路过几次,但都是在行色匆匆中留下了淡淡的一瞥,没有特别深的印象。

前几日,随王益区作协一行在和谷老师的带领下专程到义兴村采风,如此近距离的了解义兴,从来没有过,跟随心目中的“泰斗”级偶像冒雨采风,更是生平第一次。

按照采风的行程安排,我们先后参观了兴元寺,寻访了仰韶文化遗址,听乡贤讲解了义兴村的时代脉络、人文历史,参观了教稼亭、劝耕亭等新农村建设景点等。

通过参观和当地乡贤及村民的介绍,使我对义兴村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义兴村位于王益区南塬5.5公里处,距千年瓷都陈炉镇8公里,是一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据悉,义兴村起源于北宋,当时在此地有一座寺院,名义兴寺。义兴寺香火兴旺,庙产丰厚,最多时僧人多达400余个。僧人们定时发放“舍饭”,供穷人前来食用。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穷人聚集于此并凿洞而居,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义兴村。

这里人文历史文化深厚,有建于宋代的“牛王庙”,据当地老百姓讲,牛王原是一名道士,因看重这一风水宝地,长期在此修行,尤其对牛马等牲畜关爱有加,老百姓经常请他为牲畜治病,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死后被奉为“牛王”,并在此建庙纪念。被大家称为武圣关公的关公庙就坐落在村东头,关公一直被民间称为英勇和忠义的化身,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因关公是河东郡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故山陕一带多建关公庙以供朝拜,在义兴村的关帝庙也大概籍此而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成为广大乡民历代以来的品德榜样和精神寄予。此外,义兴村还有大佛殿、窑神洞等多处古遗址,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没有很好的保留下来。

义兴村人杰地灵,明末三大儒之一顾炎武的老师寇慎就葬于此。寇慎曾任苏州府知府、昌平副使等职,是一位身先士卒、敬民如天的先贤。在苏州任期,时值洪涝灾荒,他捐助薪俸用以漕运粮食,并请求减轻赋税,劝民开垦河浜淤地,织造绸缎,深得民心。后因得罪了魏忠贤,借守孝之由解官回归故里,潜心著书立说。他对家乡铜川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同官县志》的编修及修志工作,为铜川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资料。另一位名人是清代户部主事赵屏晋,撰有《千字文解》二卷。赵屏晋其实是陈炉镇湾里人,生平不详。但后来移居到了义兴村,他的墓就位于义兴村二组西尖七亩地。听说还有清朝两个道台的墓茔都座落于此,以此足见义兴村自古以来就是块风水宝地。    

漫步在村中小路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古树,一棵棵古树就象是历史的证人,默默地记录着义兴的历史演绎和沧桑变迁,见证着义兴的盛世、兴衰与发展。在村中心教稼亭西侧三米处,有一株500余年树龄的野酸枣树。树形高大,盘曲蜿蜓,叶片苍翠。酸枣树属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难成树,而要长成大树更是十分罕见。村中心现存的龙爪槐是目前村子里最老的一棵树,树龄约有千年之久,树高九米有余,树围三米有八,树廊有二十余米。据说这棵千年古槐树的根部长出了一个乌龟头一样的根茎,乌龟在中国民间代表着长寿的象征意义,当村民们遇到大病小灾都会来到这里上香,祈求老树保佑健康。后来政府征得村民同意,才将乌龟头一样的根茎埋在了地下。

在这里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村民介绍说这里还曾经有棵古椿树,共有五根树枝,每根枝都有一抱粗。其神奇之处在于,在距离树100米处水缸里,能映出树影。因此被村民们称为“守护神树”,可惜后来也被伐了。传说兴元寺塔的塔顶曾经用石头建个了鸡头,村民可以自由转动鸡头的方向用来控制雨来雨歇。虽说是传说,但也表达了老百姓们自古以来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美好追求和淳朴心愿。

义兴村还有着深远的红色文化。相传贺龙将军曾经率红二方面军驻扎于此,受到了当时同官县首任县长高少峰的鼎力帮助。高少峰思想进步,支持革命,补给红军日常给养用度,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了牵连迫害。1959年6月,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受中央委托曾在此视察,调研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在这里他听取了农民对吃“公共食堂”这一社会主义“优越性”制度的看法和意见,了解到了“公共食堂”吃不饱的现实情况,并把真实的情况带到了中央。在广泛汇集民意的基础上,在1959年底,全国的“公共食堂”陆续解散。“公共食堂”的解散,反映了了我们老一辈共产党人能够直面问题、勇于纠错的魄力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也以历史的教训,现实的经验带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启示。

乱世无宁地,在动荡的年化,“躲在深闺”的义兴村也难免受到了战争的冲击。义兴寺、兴元寺也遭到了破坏,只残留下了兴元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几棵千年的古槐有的解放前被国民党暂编二旅伐倒拉到军台岭建工事,有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初被解成板,做成了村上学校的课桌。留给世人的,都是一些还未曾被开发就已变为残砖破瓦的古文物遗址、一些历史文化的碎片,以及一种心痛的感觉。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今盛世乾坤,古老的义兴村也巧妆玉琢,正迎着改革的东风阔步迈进。现在的义兴村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并规模培育和种植苗木及花卉,建成和规划在建的项目有核桃观光园、樱花观光园和大棚水果采摘园等。作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义兴村审时度势,正充分发扬独特的生态及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期,“蜗牛谷”生态文化园已完成开工奠基,这是集田园风光与休闲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在这里你不但可以感受古今历史文化的变迁,回顾红色文化的印迹,还可以充分体验田园的慢生活。置身其中,把自己沉浸在这远离都市的喧嚣又仿佛距红尘不远的氛围里,静享这古朴的气息,还有光阴里那份涌动的情怀。。。。。。

作为文学爱好者,第一次见到心目中的偶像和谷老师本尊,心中难溢崇拜和敬仰之情,但碍于羞涩,未能上前合影,回来后着实懊恼了好一阵子。然而和谷老师的一番话却如春风细雨,使我受益匪浅。是啊,搞文艺创作就是要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闭门造车不是文艺创作,走马观花也不是文艺创作,真正的文艺创作要有“苦行僧”的精神,要俯得下身,沉得住气,不断地挖掘历史,思考历史,从而用历史的沉淀来服务于现实。

我不是文人,但一直以来对文学总是处于膜拜的心态,总试图离文学的神殿更近一点、更深一点。但由于功力有限常常自惭形秽,和谷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想到了文学与责任的关系。其实,不止是文学爱好者,我们每一位公民,每一位铜川人、王益人,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深挖家乡雪埋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收集并串联起历史和文化的遗珠,向外界展示和推介我们美丽的家园,共同合唱一首家乡美。

采风当天下着小雨,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小道上,车窗外整个雾气缭绕,远处山谷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恍然中,我仿佛看到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正慢慢地掀启开她神秘的面纱,在一片仙气氤氲中,翩翩而来。。。。。。

(韩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