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干

细数农村过年的讲究,多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一定的套路,年年如此,主题是团圆,亘古不变。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内容紧随时代脉搏,增添了很多时尚元素。比如“燎干”,起源于何时,尚不得知,不论穷富,但几乎在同一时间,各村各户都会踊跃响应,从未中断,是一项参与度高、群众积极性高、名副其实的集体行动。

如果时光倒退三四十年,过年恐怕最讲究的是吃,那时候我们国家处于食品紧缺时期,农村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肉,城里人得凭票买肉蛋。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各种准备。过了二十三,开始筹备年货,萝卜白菜葱是自家储藏的,肉、豆腐、粉条要去附近的集市上购置。买东西也有讲究,比如买肉叫割肉,买豆腐叫割豆腐,或者叫秤豆腐。还要“揭”一张年画(上面印有年历)拿回家贴到墙上。

蒸馍是最重要的一桩事,尤其是人多的家,早早磨好白面,先一天晚上就要把面和好,捂在面盆里,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揉面。如果蒸七八锅面,得忙活整整一天时间,光拉风箱得两三个人轮换着。当然,即使再忙,日子过得再穷,也得抽出时间把炕上的芦席拿到户外晒晒,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过年总会来几家穷亲戚的,不能因为穷就脏兮兮的让人笑话。只是,从炕上、存粮食的瓮底收集的垃圾却“舍不得”倒掉,要藏在屋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小孩子不懂事,心里纳闷,问大人为什么不马上倒掉,大人也不解释,说年后会派上用场的。

过年,最隆重的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初二到初六,要去舅家、姑家等亲戚家拜年,出嫁的姑娘带着女婿回娘家。初七俗称“人七”,是不出门的。初八到十二,长辈要去看望小辈,或给出嫁的女儿送灯,或给外孙送灯和鸡娃馍。

一般人认为,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大地解冻,杨柳泛绿,农民开始准备田间的活路了。但在关中农村,正月底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做了这个事情,年才算真正过完了,这就是“燎干”。

在渭北农村正月底这一天午后,每家都要在自家门前堆一“稻草人”,到了天刚黑的时候把柴禾堆点着,一家老小都要走出家门围在火堆旁,还要从火堆上跳过去。家里的年轻人是主角,中午就去田边地头割一捆柴禾,晚上要把柴禾堆点燃,还要带头从火堆上跳过去,考验的是勇气和胆量;婴儿和一两岁的孩子得大人抱着跳过去,为的是让小孩子早早就参与这项活动;年纪大的人总是守护在火堆旁观看,与邻里拉家常,也有人等火势小、几乎没有火苗的时候才跨过火堆,给新年争个好兆头。

当然,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要趁火势大,把年前收集的垃圾倒入熊熊燃烧的柴蒿堆里,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大人这才解开谜底,说年前要倒掉的话,就把福气倒掉了,家里一年都不会安顺。现在倒掉,预示着今年诸事顺当,家人健康,还能多打粮食,贮存的粮食也不会生虫。

柴禾堆不能太小,燃烧了三四分钟,家人没有跳完火就灭了,大人就会埋怨自家的孩子懒,割的蒿草少。孩子们喜欢嬉闹,跳了自家的火堆,还去跳邻家的火堆,一时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随着火苗慢慢熄灭,人们纷纷回家,关门睡觉,过年的最后一个节目“燎干”就正式谢幕了。(王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