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民俗文化室:留住一个村落的悠悠岁月

 

20160307000296_副本

 

20160307000297_副本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当一个个为数不多古村落从公众视野消逝,我们又如何“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

乡愁或许就是村口大槐树上挂着的铁钟,

或许是儿时泛黄的小人书,

或许是正月里耍起的社火和奶奶织布时的吱扭声。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保护“乡愁”比保护故宫还要难。如何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似乎成了一道难题。然而在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位于耀州城北8公里处,全村苹果种植面积1050亩,大棚蔬菜120亩,形成苹果和设施大棚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村民收入不断提高,钱袋子越来越鼓。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水峪村被市委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走进水峪村,宽阔的群众健身文化广场,整齐划一的村舍,似乎看不到什么“乡愁”痕迹。这时村主任武战民提议让我们去看看村上特有的、全市首家民俗文化室。

给老物件赋予新生命,让娃娃们也能看到“乡愁”

走进文化室,一百余平方米的房舍略显简陋,但却井井有条地陈列着反映农村风俗的老照片、传统生产的农具、生活用品。村主任介绍说:“这里展示陈列的老物件全都来自村民家中,每家每户去收集,登记造册统一保护。有些老物件村民觉得也没啥用,搁在家里占地方,意识不到重要性更别谈保护,我们村上建这样一个文化室,把大家的东西统一集中保护起来,让娃娃们以后也能看到过去用的东西。”

文化室的墙上贴着一组老照片,是1989年村民结婚的照片,泛黄的照片中新娘穿着红褂褂,烫着当时时髦的发式,背后是一排土房,从这照片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曾经的婚嫁习俗,也能看到曾经的水峪村村貌。墙上还有一面镜子引人注目,虽说是镜子但却已经完全照不见人脸了,据说这面镜子是1931年村民结婚的嫁妆,这镜子上的水彩画是用水银画上去的,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镜子下方的桌上摆着一把生锈的大刀,村主任介绍这东西不叫大刀,它叫“皇上吻”,是过去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才有的身份象征。陈列柜里还摆放有一册册泛黄的小人书、《毛泽东语录》,甚至还有百岁老人三寸金莲穿的老婆鞋,现在这些东西都极为少见了,若不是村上用心用力的收集,我们又怎能见到这些东西。

从镰刀到收割机,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文化室里有一面墙上展示着各种农村生产的农具,麦耙、牛跟头、马笼头、马灯架,每件看起来都上了岁数,这些物件随着科技的进步都已被替代,现在挂在墙上靠着展示说明也算是发挥余热,展示农耕文明的一步步变化。“过去都是拿着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收麦子,后来又有了散麦杆子,再后来有了割晒机,就觉得日子已经特别好了,哪想到现在竟然有了收割机,这工具越来越先进,干活越来越省力,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65岁的村民李康民看着墙上展示的农具时不断的感慨着。84岁的老人姬淑珍在水峪村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这座村落的昨天与今天,曾经的艰苦岁月她还历历在目,“过去我们住在下地窑里,穿的织布机子织的粗布做的衣裳,补丁一层摞一层,现在日子好啊,坐上车进城买新衣裳,住上了大平房,家里还有自来水。国家政策对老年人好,我每个月还有高龄补贴,这么好的日子,过去真是想也不敢想!”

留得住乡愁,守得住岁月,让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代共进步

走出水峪村民俗文化室,外面艳阳高照,村两委会休闲娱乐广场上有不少村民,老奶奶带着孙子晒太阳,爷爷们在一旁下起了象棋,一派其乐融融。村民的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不用去歌功颂德,不需要刻意宣传,到村上来走一走,你都能感受得到。12岁的小学生穆雯欣放学后正在广场上和小伙伴玩耍,当问到她有没有见过文化室里的老物件时,她和同伴都说以前从来没见过,也可能是家里有但是都没留意过,村上文化室开了之后,奶奶带她去看过,还给她讲了好多过去的故事,教她认识了好几样农具。“我还问了我班上的同学,他们有的是村里娃有的是城里娃,他们都没见过,我还给他们讲了好多,他们都觉得我懂得多,可羡慕我了!”说完这番话穆雯欣一脸的自豪与骄傲。

下一步水峪村将要建一个新的民俗文化展示厅,村主任表示现在这个文化室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足以容纳更多的展品,由于缺乏经验,内部设置也不合理,今后为了能更好的保护水峪村的传统民俗文化,村上要做更多的工作,建成新的展示厅,将更多的村民家中的老物件保存起来,让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俗文化不被淹没。愿有更多的村子行动起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让历史有迹可循,让乡愁成为维系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张欢欢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