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脱贫攻坚力道足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及省市脱贫攻坚会议召开后,宜君县坚持问题导向,挂图作战,县乡村组四级核查,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着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扶贫开发新机制,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宜君实际的扶贫攻坚新路子。

“挂图作战”全面拉开攻坚战序幕。省脱贫攻坚会议召开后,宜君县迅速成立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县委书记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8名熟悉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干部作为成员,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评、年终考核工作制度,挂图作战,签定责任状,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和年度脱贫任务,按照“五个一批”的扶持路径,由指挥部牵头抓总,部门行业共同参与,编制各部门脱贫攻坚方案,全面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四级核查”精确瞄准脱贫对象。为了确保贫困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宜君县采取申报公示、四级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建档立卡“回头望”中确定的贫困户全部重新进行核查。按照县级领导不低于10%、乡镇党政正职和党委副书记各不低于30%的要求,确保县乡干部入户随机抽、不重复。每户入户时间不少于1小时,邻居走访不少于3户,精准锁定贫困对象,做到贫困群众每户一纸质清单、一电子影像档案、一脱贫方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县镇有数据库,确保扶贫对象核准核实、脱贫销号有据可查。

“两项战役”集中打好歼灭战。坚持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在洛河西岸贫困带帮扶上,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面貌变、三年产业兴”的思路,坚持每年财政投入和项目整合不低于1000万元,使洛河西岸贫困带2018年整体上改变贫困面貌。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脱贫攻坚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同时,部门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农村贫困残疾人能力发展和特困户移民搬迁工作。在落实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中,按照因病、因灾、因学和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进行准确分类,因户施策,制定差异化、个性化、“菜单式”帮扶措施,实行精确瞄准、定向发力,实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贫困对象不脱贫,帮扶人员不脱钩。

“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实现“两个全覆盖”。严格落实“一对一”包扶措施,按照县级领导包3户,科级领导包2户,干部职工包1户,企业职工、致富带头人、志愿者根据意愿包的原则,全面落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抓全县6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所在单位、各村包扶部门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包扶“两个全覆盖”,动员各方力量,充分集聚资源,形成精准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三大产业”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紧紧抓住宜君县被确定为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光伏试点县的机遇,把扶贫开发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围绕全县玉米、塬区苹果、山区核桃三大产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落实贫困户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光伏扶贫试点,利用贫困户流转土地、房屋和院落做分布式光伏发电,逐步在全县形成光伏产业聚集,促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资产收益扶贫方式为带动,在核桃博览园、核桃、红枣示范基地建设中,通过流转、租赁、入股土地等吸纳贫困户用工、就业,以高于市场价回收贫困户产品等形式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长期收益。通过技术培训与电子商务建设,使贫困户掌握脱贫必备的农业生产技术、务工、就业技术,增加就业门路。依托电子商务,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增加销售收入。

“能力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是对贫困户实施“阳光工程”,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培训1名劳动力、掌握1门实用技能;二是对贫困户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采取发放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通过2—3年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三是对没有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给予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通过在贫困村培育一批电商,使贫困户通过电商采购资料、销售产品。

“五项兜底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感。针对全县570户1263口特困群体,落实五项兜底政策。一是在2016年计划对全县需建房或搬迁的特困户进行搬迁,实施“交钥匙”工程;二是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抚养人、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由财政补差;三是对因病特困人群,落实合疗和大病保险制度,个人缴费财政补贴,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措施,使贫困人口大病慢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四是对因残的特困群体,将其康复服务和康复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五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将“五保”对象安置到县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记者:段海洲 通讯员:汤小民、刘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