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之真味人间之至情

饺子是北方人常见的饭食,在我的家乡陕西耀县,谁家一月不包几回饺子?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躺着)。每有亲友造访,或是家人团聚,和面的和面,剁馅的剁馅,案板的响声震动半个巷子,饺子的香味弥漫整个厅堂屋院。饺子最为迷人的一刻要数大年除夕,伴随着噼噼剥剥的鞭炮,饺子好似待嫁的新娘隆重登场,成为年夜饭里万人中央的女皇,被一张张或沧桑或稚气的笑脸层层围拢,享受着自己独有的一份尊崇与荣华。时光滔滔不尽,饺子岁岁年年,大家尽情享用饺子的营养丰富、滋味悠长,却没人感觉它的特别,及至读到阿莹先生的散文《饺子啊饺子》适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饺子虽小,意味无穷,其情其状,发人深省。

玉肚藏鲜春秋深。作者起笔利落,直奔主题,如同打开厚厚的时光影册,回味起自己数十年来吃饺子的情景:小时候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就是爱吃;成家立业之初,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不想老吃;近来一段时间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吃起来烦;那个周末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吃着高兴。饺子无罪,只因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喜好花谢花飞、四季轮回。饺子香不香,关键在心情!母亲不惜辛劳为儿孙包饺子,图的是家人团聚,图的是那一份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母亲一语道破自己多年乐此不疲包饺子的初衷,道出中国老百姓渴望家庭团圆,渴望祥和幸福的美好心愿。凝望母亲日渐苍老的容颜,母亲混沌无光的眼睛,作者惊诧,愧疚,深思,而后蓦然顿悟,这种滋养自己长大成人,滋养自己建功立业,滋养自己养儿育女大半生的饺子,不再是一餐普通的舌尖美味,而是一种情感象征,一种生活意蕴,是爱的光芒,亲情的投影。幽幽诉说里,被岁月淹没的饺子,浮出水面,向我们愈走愈近,面容素净,性情温存,好似满月朗照,让我们想到一种符号,一种承载着中国“和”文化之符号,想到中华子民阖家团圆的精神标志。瞧一眼饺子那圆鼓鼓的身子,里面岂止全是美味的馅儿,它分明包裹着中国北方几千年来老百姓的独有情愫,包裹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义精髓。读者怎能不静思自省:生而为人,理解父母的爱心,懂得珍惜亲情,倾心圆满和睦,当是我们终生不懈的修行。《饺子啊饺子》一文如同蒙蒙春雨,润物无声,让心灵洗礼,让万物复苏,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是后生晚辈们遵行孝道的规范文本。

尺幅千里造诣蕴。《饺子啊饺子》仅千余言,身量娇小,却玲珑剔透,魅力不凡。好似微雕,在极小的篇幅极小的空间内演绎出高山大川般的命题。大有“尺幅千里,清潭百丈”之境界。文中的技巧是溪流般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间的真情源自对生活的心灵印迹。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者情感的湖面浩渺无垠,微波荡漾,阅读全文,情思如同一片柳叶一瓣落花,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时忧时喜,时悲时叹,节奏时而舒缓如云影掠地,时而激越如飞鸟投林,最终风轻云淡,皓月当空,回落宁静肃穆,行文一曲三折,摇曳多姿,清丽可人。前一部分面式描写,似同蜻蜓点水,且舞且止,率性达观;后一部分点式描写,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尽情挥洒。好像一幅油画,色彩由淡及浓,色调由清爽到热烈,画面由一隅而至宏阔,境界清旷高远,宁静祥和。

淘尽黄沙始到金。文章驾驭材料的本领堪称一绝,让人钦佩之至。比如开篇说到的,饺子是北方人的家常便饭,吃饺子是北方人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别人只限于饱饱肚子,咀嚼不出更多意味,而作者竟有那么多奇思妙想。这好比那个牛顿,树上掉下苹果,旁人第一感觉是捡拾便宜,吭哧几口下肚,而牛顿发呆出神别有他图,意识本身的殊异,终有地球引力之横空出世。王充《论衡》有言:“玉隐石间,珠匿蚌腹,非玉工珠师,莫能采得。”由万粒稻谷滤出滴滴陈酿,从千叠桑叶抽得蚕丝缕缕,素材的挖掘与提炼如此精妙绝伦,岂是一日之功?我揣测,这得益于作者生就一双火眼金睛,对寻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深挖穷究,细微扫描;得益于作者智慧大厦里矗立着思想的熔炉,一件件看似平凡无奇的矿石被投入其中,熊熊燃烧,让那些原始的粗涩成分融化升华,直至更为精细更为优美的境界;尤其得益于作者怀揣一颗时时自省自励的慧心、爱心和孝心。心有灵犀,文章自然风姿绰约,卓尔不群。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独享饺子的悠长美味,怎能忘怀作者“剁馅子”、“擀面皮”时劳碌的身影。

有句诗说得好:“一切都很暗淡,唯一是爱的目光像镀了金,在岁月的深谷里闪烁着光芒。”喧嚣社会里,品尝阿莹先生《饺子啊饺子》,耳畔响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起“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想起“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想起故乡“百岁老母在,常念八十几”的民谣,想起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心头涌动着阵阵温暖和苍凉,深感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唯有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饺子深情不变,一如那岁月深谷里的光芒在心头闪耀,指引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让我们活出生活的真味。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