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腊八面

又要到腊八节了。

记得去年吃腊八面,虽然是农村从前的做法,但吃起来与平时吃面条的味道差不多,于是就想起了儿时母亲做的腊八面。

腊八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农村人是非常注重这个节日的,祈求来年庄稼丰收,家人四季平安。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活着。腊月初五要喝五豆,初八吃腊八面,二十三祭灶要吃坨坨馍;白天慢慢长起来了,人们常说,喝五豆,长一斧头,吃腊八,长一衩把。腊月份天寒地冻,地里的活少,过了年,就开始积肥,平整土地,忙地里的活路了。

那年月,冬季天气短,多吃两顿饭,以玉米、高粱、小米等粗粮为主,少新鲜蔬菜,多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和酸菜,俗称“压菜”,缸里要用一块河卵石压在菜上面。酸菜的原料是萝卜樱子,要煮熟放进缸里捂一段时间;咸菜是用莲花白腌制的。当然,还要加进去盐、花椒、红辣子等佐料。平时很少炒菜,不像现在菜蔬齐全,想吃啥随时都可以吃到。

腊八节吃腊八面,把红白萝卜、葱、莲花白、豆腐、粉条切成丁,烩在一起,熬一大锅,然后盛在一个大盆里,叫熬“浇头”,现在叫“臊子”。“浇头”并非腊八节一顿就要吃完,要盛进一个盆里留下来,每天下午饭如果吃面条,就给锅里“浇”几勺,一直要“浇”到大年三十中午吃面条。“浇头”里没有肉丁,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腊八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人们还没有买肉呢。买肉也不叫买肉,俗称“割肉”。人们见了面,彼此爱问“你家割了几斤肉”,谁家买的肥肉膘厚,说明人家的日子过得殷实。

浇头做好了,初七下午就擀好面,切成菱角形。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大人就开始烧水、下面条,等面条煮熟了,再把浇头倒进去搅匀,有时候还会把初五熬的豆稀饭倒进去,这样一锅腊八面就成了大杂烩,不到天亮就做好了,还要给邻居家送一碗。送到邻居家的要倒进锅里搅一搅,再盛上一碗端回来,倒进自家的锅里。也不知道这叫啥讲究,反正家家户户赶天微微亮就要把腊八面做好,并且一家人都要吃腊八面。如果孩子们贪睡醒不来,也要被大人叫起来,爬在被窝里吃,有的吃完了又继续睡。

如今,在关中农村还继续保持这一传统民俗,但在城市里,还有几家吃腊八面?记得去年腊八节和一个高中同学聊天,他们家就没有吃腊八面,主要是家人都不喜欢吃面条。会不会再过若干年,人们就不再吃腊八面呢?都说要记住乡愁,人们啊,可不要让腊八节失传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