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靶向”精准激活扶贫密码

近年来,耀州区以建设美丽乡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采取“靶向治疗”策略,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不撒“胡椒面”,不“打游击”,不停留在“送温暖”上,协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集约使用扶贫资金,集中攻克贫困村发展“瓶颈”,使一个个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挖掉了“穷根子”,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瞅准重点:不撒“胡椒面”,全力掀开“穷面纱”

扶贫,不仅仅是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从水、电、路、房,到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统统要跟上,进行扶贫综合开发,才能实现真正脱贫。区扶贫办主任武增虎说:区政府坚持“先北后南、先乡后城,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原则,针对全区存在的年老体弱、疾病、残疾、供养上学、灾害、技术资金缺乏、自然条件差、‘三无’等八类致贫原因,扭住八项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项目,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几年来区政府先后筹资1420万元,对17个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累计搬迁贫困户1563户6220人,使道东、西古、独石等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贫困户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实现区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瞄准目标:不“打游击”,努力摘掉“穷帽子”

“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掰着指头和农民算养羊的经济账,现场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11月27日,记者在照金镇神水村见到了扶贫包抓干部段鸿儒。

2013年,老段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他每天走村入户,没白没夜,村里谁家养了多少头牛,哪家生活困难,哪家的孩子快毕业了,段鸿儒都摸得清清楚楚。在他的驻村日记中写道:经过引导、帮扶和细致耐心地说教,从思想上唤醒了贫困户魏吉发吃靠扶贫、安于现状的“沉睡”观念;2013年1月5日,村民曹立刚盖起了新房;11月6日村里修了健身场地……村里每一处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的喜乐、困难和需求,老段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宣部挂扶,省委宣传部牵头驻村联户帮扶,省、市、区下派112名机关干部和耀州56名乡镇包村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对56个贫困村和村贫困户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除实现全区通村公路行政村硬化率达100%,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61处,新建村级卫生室35个外,还新增种植面积2.6万亩,新开农家乐300余个,家禽养殖增加80万只(头),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使照金、瑶曲、庙湾等后塬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群众收入显著提高,数百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11月28日,阳光明媚,耀州区瑶曲镇鸡山村已摘掉了“穷帽子”的村民郭明放,正赶着一群羊儿上山,看着“咩咩”欢快奔跑的60多头羊儿,一家八口人的脸上满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击向靶心:不在“送温暖”上停留,奋力挖掉“穷根子”

以往,给贫困户捐衣送物,送米面油菜,是各级各单位的常规做法,使贫困户改善了眼前的生活困难,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可没有找到贫穷的源头,挖掉穷根。耀州区根据各村实际精准帮扶对象,精准帮扶措施,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发展路子,夯实当地产业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确确实实致富的新路子,向“靶心”发力,奋力挖掉穷根,有效防止了表面脱贫、暂时脱贫、脱贫又返贫、恶性循环等问题的发生。“十二五”以来,该区布局、孵化、扶持、推广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先后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8个,龙头企业贴息项目5个,成立了21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提供小额借款1130万元,为27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援助。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1430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种植、养殖、苗木培育等产业,辐射带动了贫困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形成了北部山区以核桃、中药材、肉牛肉羊为主,中部残塬以苹果、干杂果为主,南部城乡结合区以奶牛、猪、鸡、餐饮、商贸、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使数百户贫困人口真真正正挖了穷根。(记者盛四喜 通讯员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