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铜川日报

编前:

这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时代。从耀州区庙湾镇香菇基地到宜君县刘家埝村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苗木基地,再到美鑫公司生产车间,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象。

新征程上,广大劳动者们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常号军:勤劳致富很光荣

本报记者 董唯韦

常号军在香菇大棚劳作

春末夏初,耀州区庙湾镇玉门香菇基地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走进菇农常号军的香菇大棚,他正在和大家一起翻菌棒。5月底,今年的菌棒将分批上架,进入出菇季。

常号军今年63岁,是一名老党员,也当过村干部,大家都叫他“老常”。

这些年,庙湾镇发展香菇产业。

2021年,村上动员群众承包大棚。

2022年,老常承包了2座出菇大棚做实验,要看种香菇到底能不能挣钱。结果,当年两个棚就挣了18000元。

“没见过来钱这么快的事,就3、4个月的功夫,咱农民到哪儿去找这么好的营生呢。”老常很激动。

2023年,他一下子承包了31座大棚,其中22座出菇棚、9座养菌棚。

冬闲时节是养菌的关键期。为了方便管理,老常在基地旁边搭了临时房作为新家,他和老伴吃住在这里,忙季时就在这里给工人做饭。

香菇管理要做好控温和通风。老常每天就钻在大棚里,测量温度、湿度,温度太低要加温、湿度不够要注水,隔上一段时间该翻棒子了、该刺孔了,就要雇人和他一起干。

夏天,出菇季到了。

“温度一高,香菇出得特别快。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摘四次菇。”老常笑着说。

凌晨2点、上午9点、下午2点、晚上8、9点,菇农们每天的日子都跟打仗一样。

“摘菇就是和时间赛跑呢。”老常感叹。

因为一旦错过最佳采摘时间,菇长开了,就卖不上价了。他们经常没时间睡觉,睡觉也是眯一会。

“咱农民挣的就是辛苦钱,这时候不鼓把劲好好干,这几个月的苦岂不是白下了。”

老常的苦没白下,2023年,他种菇收入上了20万。

老常既自豪又高兴。“我以前养过牛、猪、鸡,还有鱼,也常年种地呢,把农村人能成的精都成遍了,就是挣不下钱,现在老了老了,靠香菇挣钱了。”

六十多岁的老农民在香菇产业带动下,靠辛勤劳动致富了。

老常很满足也很感恩:“政府给咱办了这么好的事,咱农民就是下些苦、出些力的事,凭啥不把香菇种好呢,过几年我干不动了,我还要给年轻人宣传这个产业呢。”

老常对小香菇充满了期待。今年,他承包的大棚数量和去年一样,但有了前两年的成功经验,老常也在生产优质香菇上不断试验创新,希望今年能产出更多高品质香菇,能挣更多钱。


王文豪:用军人作风管理出“果树方阵”

本报记者 董唯韦

王文豪查看苹果示范园果树生长情况

一行行、一列列傲然挺立的苹果、大樱桃新优品种果树犹如参加阅兵的解放军方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保持一条笔直的线。但凡走进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苗木基地的人,都会被这个整齐划一的“果树方阵”震撼。

这个“果树方阵”是退役军人、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王文豪用军人作风管理出来的。

王文豪曾在新疆某部队服役8年,2021年入职市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22年初被派驻到宜君县云梦乡刘家埝村参与太初纳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事项。

4年多来,“我亲眼见证了当初800亩荒地换了新颜,为自己参与了这份建设而自豪。”王文豪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片土地。

他把热爱藏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夏秋季节,他每天5点半起床,6点出门,驾车1小时到公司,冬春季节作息晚半个小时。这样的规律生活一年365天几乎不变,除非哪天要在其他地方参加会议或活动,他才不上刘家埝。

到达公司后,他迅速把技术员和工人集中到一起开晨会。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分派当天工作任务,为避免窝工、磨洋工等现象,他把任务细化落实,实行“定岗定量”,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效工作。

不仅要有效工作,王文豪还把军人作风延伸到工作中,他对细节要求精益求精,“苗木栽植要横平竖直,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去都要平展展的。”所以才有了让人慨叹的“果树方阵”。

天天穿梭在地里,王文豪告诉记者,早晨8点至11点,手机软件显示他最起码走1万步。

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是休息时间,王文豪却没有午休习惯。他半小时之内吃完饭,就又跑到基地转悠了,“要看早上派的活进度咋样,这样就能更精准地安排生产人员。”

工人下午2点上工了,他又回到办公室处理行政事务。

夏秋季节,工人晚上7点下工,可王文豪却不能。他和技术员一起总结白天工作,排好第二天任务,7点半之前才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又是一个小时的车程,8点半左右到家。

做好一件事情很容易,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可就不简单了。

每天风雨无阻地奔波于刘家埝和家之间,王文豪从来没有任何抱怨。父亲心疼儿子太辛苦,他却反过来安慰说自己闲不住:“‘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要俯下身子把工作做到最好,成为您的骄傲。”


陈继普:用精业诠释工匠精神

通讯员 刘芳婧

陈继普在车间检查设备

陈继普是陕西美鑫铝镁合金分公司电解一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他29年深耕电解铝生产一线,对电解槽进行“两水平”及温度测量,探摸炉膛情况,对比测量数据,分析掌握电解槽的运行情况,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个人也获得2023年三秦工匠、2022年陕西产业工匠人才、2020年铜川市首席技师等荣誉。

“槽子是人管出来的”是陈继普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根植于心的工作理念。

自2018年分公司电解二车间电解槽启动,他以精益管理为抓手,推行“管好职工、盯住设备、精细操作”工作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设备健康运行,两年多来各项指标不断提高,位居同行业前列。

2020年,系列电流效率完成93.20%,多产原铝1647.12吨,创收3294万元。直流电单耗完成12833kW/h,吨铝用电降低8度,全年节电123万余度,降低成本43.13万元。吨铝降低氟化盐1kg,全年节约154吨,降低成本113.9万元。吨铝降低碳阳极10kg,全年节约1540吨,降低成本508万元。

2021年,他负责电解二车间六工区的电解槽优化及技术提升项目实验,通过为期4个月的实验,平均电压降低0.059mv,槽电压摆动平均降低1.75min,闪烁效应平均减少1.75个,电解槽初晶温度平均升高7-8度,电解烟气经干法净化后烟气氟含量也明显降低,成效明显。

2022年末,他负责电解八工区开槽阳极实验工作,经过一个多月实验,试验槽整体运行平稳。对比10月份数据,槽子噪声明显降低,电解质搅拌能力增强,阳极底掌脱气泡机会增加,电解质溶解能力增强,槽中缝、各下料口、炉底情况明显改善,炉底自洁能力显著增强,槽平均电压下降,吨铝节约能耗约100度/t,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

2023年1月,陈继普创新工作室成立。

他把职工反馈问题烙在心里,带领创新组成员历经4个多月改进调试,电解槽炉底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投入使用。职工不需要猫着腰在槽下一遍一遍地测量,只需在浏览器输入网址,就可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炉底板温度实时数据,也可查询历史数据曲线,有效解决了人工监测温度周期长、不能实时监控的缺陷,并将电解槽炉底漏炉隐患降至最低。

陈继普始终倡导从细节小事做起、从工作需求做起,做最实用的创新项目,解决最直接的生产难题。混合炉注铝口及铝水溜槽集烟罩、60t固定式混合炉铝水出口机械锁紧应急装置等多项“小技改、大作用”创新项目,解决了公司安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他主持的热电解质转运专用叉车项目也被公司评为“五小成果一等奖”,该项技术的投入使用,使操作人员在转移电解质箱过程中,减轻了磁场带来的影响,省时、省力、快捷方便。

作为老师,陈继普积极带徒弟教技术,在“传帮带”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形成辐射效应,引领广大一线职工把技术创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目前,3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投入使用,66项“五小”创新成果已实现转化,申报实用性专利12项,工作室从5人发展到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