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方小院润育千村万户

来源:铜川日报

“唱得好,扮相好!以前,送戏下乡时村里能热闹一阵,如今,在咱小院里一年四季都能吼秦腔。”这几日,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新村“秦腔小院”异常热闹,不大的窑洞里,十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拉板胡、弹琴、敲锣、唱戏……铿锵的秦腔余韵消磨着农忙时的疲倦,内心的美好油然而生。

像这样的文化小院,铜川已持续推进建设4年,已有9个门类42个文化小院;铜川文艺小院持续建设2年,8个门类20个小院已挂牌。短短几年,铜川各类文化小院、文艺小院如雨后春笋,散落各个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持续繁荣发展,发挥了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让一方小院润育千村万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就是乡村的根和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如何以引领乡村文化发展为目标,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激发群众参与内生动力,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一个都不能少”,铜川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创新: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逐步完善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个层面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之后,进一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确定以乡村文化能人群体为主体,以其自有空间、乡村闲置空间为阵地,示范建设乡村文化小院、文艺小院,构建特色乡村文化服务载体,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活力。

一方小院,不仅是乡村文化繁荣的体现,更是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创新之举。随着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稳步改善,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愈来愈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政府通过有限的资金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发挥乡村文化能人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乡村的最底端—村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阵地网络。基于充分尊重不同乡村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培育的乡村特色文化小院、文艺小院,生于农村、扎根群众,开展的文化活动喜闻乐见,人人可以参与其中,变文化“供给”为文化“自给”,让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让“送”文化变成“创”文化。

一方小院,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更是新时代文化振兴的表达。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但很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铜川培育建成的特色鲜明、效能突出的文化小院、文艺小院,不断滋养乡村本土文化,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让村民怡情有去处、交流有途径、精神有寄托。很多乡村本土文化还借助互联网火出了圈,展现乡村新面貌,成为乡村新名片。甚至注入现代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一方小院,不仅是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家庭农场”,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续航器”。各类小院在开展文化服务、文化传承活动之外,更加重视以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打通产业发展之路,在“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以文化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结合城乡一体化、文旅融合、事业产业融合等新业态新形势,策划设计彰显特色、引领风气的各类小院,最大化实现公共服务和产业活力增强的“多赢”局面,成为乡村振兴的“续航器”。

小阵地大作为,文化小院、文艺小院在引领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中起到积极示范作用,但还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尚未形成花开满园、芬芳四溢之势,比如,还存在内容同质化较高,偏远乡村缺乏文化人才带动,资金缺乏场院简陋设施单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短板,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不够,等等。还有待充足阳光、科学施肥、剪枝疏花、嫁接融合,使其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具体的载体和抓手。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优化政策、精心指导、培育人才、完善提升、细化管理,让文化小院、文艺小院遍地开花,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聚集地、辐射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