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川市臭氧精准治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铜川日报

关于铜川市臭氧精准治理的几点思考

刘战杰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市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生态强基”战略,精准实施“五源共治”,全力攻坚克难,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臭氧污染逐年凸显,已成为当下制约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臭氧超标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一是影响身体健康,易引起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二是影响日常生产,臭氧会加速橡胶、塑料等材料老化,对建筑材料、衣物及其他物质材料等有损坏作用;三是影响植被生态,臭氧会降低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碳同化能力,间接影响气候。

一、铜川市臭氧现状分析

(一)我市臭氧污染现状

从我市近5年数据和季节变化趋势图分析得出,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天数占比达29%-46%,污染的超标天数占比达30%-44%,主要集中在4-9月,重点为5、6、7、8月份。呈现出“冬春低、夏秋高”的季节性污染和高位发生的特征。见图表1、2:

图表1 2019-2023年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等数据对比分析

2019-2023年臭氧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图

20231231082919268-39-ddd28.jpg

图表2 近五年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及超标天数对比图

20231231082910806-78-79cf5.jpg

20231231082919067-20-2f0c1.jpg

2019-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市臭氧污染整体呈现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浓度升高的特征;耀州区、王益区臭氧浓度和全市臭氧曲折升高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新区臭氧浓度持续高值且逐年升高,印台区臭氧浓度有所下降但整体升高,宜君县臭氧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臭氧和天气、气候、湿度、地形等均有较大关系。见图表3:

图表3 2019-2023年各区县臭氧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图

20231231082914367-98-1aeac.jpg

近5年我市臭氧浓度与汾渭平原、全省及关中地市相比,基本低于关中市区平均值,但高于全省12地市平均值,说明臭氧污染问题关中地区更为突出。见图表4:

图表4 2019-2023年我市与全省相关市区臭氧浓度比较图

20231231082914809-18-fbca2.jpg

从全市72小时臭氧浓度变化图中可看出,臭氧浓度日变化趋势呈现一条昼间单峰值加一条夜间反弹峰为主的双峰型,可知我市臭氧污染为典型的本地污染叠加外来输入型污染。见图表5:

图表5 我市2023年7月8日-10日臭氧72小时浓度变化图

20231231082914103-58-12e4a.jpg

(二)我市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一是受气象和地形等客观因素影响。根据我市近5年数据表明,一般温度高于29度,湿度在40%-70%之间,风速小于3级,有利于形成臭氧。我市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狭长山谷地形,夏秋季温度高、光照强,利于光化学反应,极易形成臭氧污染。

二是受前体污染物排放因素影响。以2022年为例,我市各类污染源排放总量36116吨,其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总量的57.8%。从构成来看,NOx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移动源和燃烧源,分别占比43.9%、29.7%、26.0%;VOC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燃烧源和移动源,分别占比76.0%、15.7%、8.3%。由此可见,我市臭氧污染是以工业源排放为主,移动源、燃烧源排放为辅的臭氧污染源。

二、存在问题

(一)外来输入型污染不容忽视。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市2018年以前臭氧变化图基本是典型的昼间单峰,但从近年臭氧浓度小时变化图可发现,逐渐从昼间单峰演变为夜间出现二次反弹双峰值,说明我市臭氧属于本地污染叠加外来输入型污染的复合型污染。

(二)本地污染源管控仍不精细。一是在推动绩效升级时存在技术升级进度慢、改造资金不足和企业改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二是运输结构偏公的现状依然严重,尤其是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步伐慢,散煤燃烧、秸秆焚烧的问题屡禁不止,管控还不到位。三是治污设施应用不到位,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不按规定使用,应付检查的现象。

(三)环境监管能力还有待提高。全市环境执法监管人员少,工作量大,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短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125”工作思路,即聚焦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核心目标,紧盯首要污染物天数和首要污染物超标天数两项指标,突出抓好机制体制建设、补齐结构短板、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强化监测执法能力、加强宣传培训引导五项工作,坚决打赢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一)建机制,明责任。建立分析研判机制。与专业团队、科研院所和气象等部门单位定期开展臭氧污染分析研判,研究臭氧在不同时间、空间、区域等因素下的污染特征、成因及反应生成机理,制定“一区域一策、一企业一策、一时段一策”管控治理方案。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紧盯气象条件和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污染现状、传输规律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划定臭氧污染区县联防联控区域,制定阶段性管控措施和长期控制方案,统筹做好区域治理。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与区县、工信、住建、城管、交通、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常态化预报预警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建立重点季节月通报排名机制,纳入年度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奖优罚劣。

(二)优结构,固根基。优化建筑物布局。在新建工业、商业、住宅等地面建筑物时,充分考虑地理位置、风向、风速、建筑密度等因素,科学布局,打通城市“风道”,达到快速扩散VOCs、NOx等因子目的。优化产业结构。坚决杜绝“两高一低”项目落户我市。在工业园区建设“绿岛”,坚决避免涉VOCs和NOx排放量大的企业在重点区域1公里内布局建设。优化车辆类型。持续做好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做好公共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新能源车辆替代工作。优化植被覆盖。在开展植树造林、城市(小区)绿化等时,选取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低的石楠、栀子花等植被,减少污染排放。

(三)精治理,强管控。按照全覆盖建网、全网格监管、全链条整治的思路,对辖区所有涉NOx和VOCs的单位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所有企业全部建设环保设施,重点企业加装在线监管设备,做到底子清、网格细、责任实、治理准。加强重点区域治理。建立“513”重点区域管控机制,即对500米核心区严禁新上NOx和VOCs企业,现有餐饮、汽修、工业涂装等企业门店全部安装环保设施,进行24小时监测,对超标企业进行整治;对500米-1公里范围内重点企业门店等进行24小时监管,对超标企业实行重点管控;对1-3公里内企业通过自动监测站、走航等形式进行监测,实现达标排放。加强重点行业治理。对水泥、砖瓦行业通过升级改造等,进行综合管控整治。对工业涂装、汽修、加油站等行业按标准健全完善环保设施,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实现联网全覆盖,及时更新活性炭等日常损耗,提高污染源收集处置效率。探索打造餐饮行业油烟净化设施使用APP小程序,通过实时上传排放和使用情况等信息,解决设施有而不用、用而不好的问题。加强重点企业治理。对全市现有的122家涉气工业企业分类排队,制定升级达标计划,加装收集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减少VOCs、NOx排放。对重点涂装企业,采取吸附棉+活性炭+催化燃烧技术进行综合治理,解决无组织排放问题。持续规范汽修企业喷涂流程,全部采取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等措施,减少污染。全市餐饮企业实现油烟净化器全覆盖,在线监测设施稳定运行,确保达标排放。加强重点时段治理。聚焦4-9月臭氧污染高发期,常态化执行“75311”机制,实行周调度、日控月考,通过错峰生产、限时绕行等更严管控措施,减轻臭氧污染。紧盯每天重点时段,发布空气质量重要指标小时浓度值,禁止高温时段铺设沥青路面、喷洒农药、修剪树木等,减少臭氧污染。聚焦夜间NOx和PM10居高不下问题,加大对国省干线道路、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的查处力度,做好重点区域柴油货车管控。同时,建立边缘天气5分钟浓度调度应急机制,对突然升高指标迅速调度排查,实现精准管控。

(四)强队伍,提能力。选优配强企业环保队伍。企业要选用责任心强、热爱环保事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成立专业队伍,强化培训引导,及时发现问题,科学有效处置,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监管执法队伍业务水平。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活动,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比武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全覆盖培训,切实增强依法办案的实战能力和业务水平。实行差异化精准监管。为水泥、工业涂装、汽修等行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对一”帮扶,建立“红黑榜”,对遵纪守法、执行效果好、质量高的企业门店纳入红榜,推行首违不罚、“沙盒监管”;反之,纳入黑榜名单,屡次不改的,从重从严处罚,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五)广宣传,聚共识。抓住监管单位和重点排放企业两个关键,以“六五”世界环境日、微信短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臭氧管控重点,逐企业入户宣传,发放政策知识明白卡,推送节能降耗短视频等,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曝光典型违法案例,提升防治共识和自觉。通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和“五进”活动等载体,让群众知晓更多防治臭氧污染的知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共治共享浓厚氛围。

(作者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