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先锋 | “把根扎到最深处”——记全市十佳第一书记王利军

来源:铜川日报

20230731080250587-95-b32ac.jpg

“把根扎到最深处”

——记全市十佳第一书记王利军

本报记者 杨佳

白瓜村位于耀州区小丘镇西9公里处凤凰山下,山路蜿蜒,林木茂盛,一幅秀丽“模样”,却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若干年前,外省市、陕南等地群众逃荒至此,在当地扎下根来,和本地群众形成了白瓜村,群众生活困苦,发展落后。”村上老人说,他们那一辈人只想着怎么才能走出大山,脱离贫困。

2017年,这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84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0%。正值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王利军服从组织安排,从耀州区委办转向白瓜村驻村工作队员。

“我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意气风发地来到白瓜村,想着能够带领群众们摆脱贫困现状,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讲政策群众们听不懂,就算能听懂也“装”作不懂,觉得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

“是的,他们并不信任我。”将近半年的时间,王利军屡屡碰壁,但也更下决心,做群众工作要“把根扎到最深处”。

撤村合并后的白瓜村占了四座山头,基本形成一组一山的地理格局。王利军跟村干部一户户走访,有的群众相离20多里地。有的村组电话没信号,只能靠人相互传话。信息不畅通,有些群众家去了又没人。两个月时间,完成184户摸底工作。

“跟群众拉家常,时间长了,他们也愿意跟我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工作也就好做得多了。”王利军觉得,干好一件事情得要沉得下去。

2019年,短短两年的驻村工作到了任期。王利军却主动请缨留下来。于公,许多帮扶工作还路漫漫。于“私”,王利军还有些不舍和不甘。

中央一号文件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提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大力支持以畜禽粪为原料的有机肥投入”“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中央这些政策,恰恰适合白瓜村的发展实际。”王利军从中找思路。与干部群众商讨后,村“两委”确定了“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富民产业有了“根基”。

2021年白瓜村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年可处理3万吨养殖粪便及农业秸秆,可生产2万吨粉剂、颗粒有机肥系列产品。一方面,解决了20多户养殖群众粪污处理难题。另一方面,产业链条延长,产业富民有了基础。

此外,还有蛋鸡、肉羊、苹果等产业让村集体收入连年大幅增加,集体经济从0增长到2022年14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持续帮扶下,白瓜村入选为苏陕协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先后获市级文明村、智慧村、生态村、平安村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等称号。昔日“贫困村”发生美丽蝶变。

2021年,驻村工作再次期满,王利军与当地群众已结下深厚友谊。四年驻村也住村四年,他笑着说自己好像才是“白瓜村人”。留下,是他的回答。 

采访中,王利军谈起许多群众的改变,生活也变,思想也变。有党员带头致富人但文学;有用勤劳改善生活的叶军民;有为梦想返乡创业青年曾鹏鹏、潘涛;有“女羊倌”何继红;还有不向生活低头的童明梅一家……“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

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外防输入管控措施严格。“我家养的小鸡就快‘断粮’了”,这让养殖户犯了难。

“我多存了一些饲料,我给你们送去,你们先应急,村上再想办法。”党员但文学是白瓜村6组组长,同时也是村上养鸡大户。他大致分析了下情况:“这些散户大都是1万只鸡左右的规模,一天消耗差不多一吨玉米,一吨预混料。”查看自己库存后,但文学立马给三家养殖户各送了三吨玉米出去,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党员带头,群众才能拧成一股劲。”王利军说,邻里守望的乡村才最有“温度”。

天色未晚,凤凰山的秀丽景色依然可见。这位第一书记坦言,“群众都是善良、淳朴的。办好实实在在的事情,群众自有一套评价标准。”做群众工作就要把根扎到最深处,让群众自发,让群众自信,让群众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