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做好“两个结合”大文章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来源:铜川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创造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根本在于我们党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政党。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着眼时代要求,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具体实际。然而,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早期共产党人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普遍性和中国具体实际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党相继发生了“左”、右倾几次思想路线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这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到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际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断深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站稳了脚跟。同时,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主要矛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汲取沃土养分,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上不断汲取养分。

“在早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那一刻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就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中国大地也极大滋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构成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与中国优秀传统相结合,才使得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民族形式”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究家国情怀,也正是如此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生死观与家国情怀相契合。

毛泽东是早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人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髓,创造性地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这些都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孙子兵法、知行合一等有所结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创造性转化《礼记·礼运》的描述,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汲取《周易·乾》中“保合太和,乃利贞”的智慧,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当代典范,引经据典,“道法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政在养民”等一系列经典话语,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群众史观、唯物史观相契合,极大彰显了中国文化力量,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浇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互相滋养,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三、高举思想旗帜,扎实推进“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一)扎实推进“两个结合”充分体现民族性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民族特征相结合,激发出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性的理论特征,从而促使民族优良特性发挥出巨大优势。一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教条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马克思主义不是方程公式,不能回答我们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它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且在中国大地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革命、建设和改革这几个阶段一路走来,正是发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品质,继而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二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纯粹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五千多年来形成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一度引领世界的发展。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产生了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面并未改变。当今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阻挡,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不断“扬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需与时俱进,科学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二)扎实推进“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牢牢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并且不断继承和发展,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最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革命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各种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唯有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伟大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我们党在如何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三步走”发展战略当中都充满着深厚的人民性思想底蕴,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从而为社会主义增添了持久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标尺,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之所以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性,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扎实推进“两个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列宁在很早就论述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前提,这就表明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出真理的光芒,从而指导实践,否则它就是空谈主义。中国革命在早期的探索过程中一经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革命道路实际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正确道路选择。正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实践之中,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国内外最大“实践”问题,这就要求不断推动创新性实践思维。在实践上进行创新,打破思想藩篱,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实现新的技术革命,创新治理模式,完善体制机制。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不断推进实践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今世界风起云涌,处在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面对这一时代主题,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征程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作者系中共铜川市委党校教学科研处副处长、讲师)